紙管,紙筒,紙筒管,紙管包裝,紙芯,紙罐,建築紙管,工業紙管,特殊紙管,紙管製造,紙管規格,塑型

Loading...

  • 紙管,紙筒,紙筒管,紙管包裝,紙芯,紙罐,建築紙管,工業紙管,特殊紙管,紙管製造,紙管規格,塑型
  • 紙管,紙筒,紙筒管,紙管包裝,紙芯,紙罐,建築紙管,工業紙管,特殊紙管,紙管製造,紙管規格,塑型
  • ☆ ★~歡迎光臨~ 聯誼紙管~☆ ★
  • ☆ ★~62年開業~ 品質穩定~ 交期準時~☆ ★
  • ☆ ★~ 歡迎您與我們聯絡詢價唷 ~☆ ★
首頁 » 最新消息 » 專訪 2014 普利茲克獎得主 坂茂

專訪 2014 普利茲克獎得主 坂茂

最新消息 - 2014/6/2

 

▲紙管建築大師——坂茂

 

  相比其他建築材料,紙管的優勢在於容易取材,價格低廉,便於運輸、安裝和拆卸,且能夠防水、防火和循環利用

初春的四川雅安,遍地開滿金黃色的油菜花,但通往蘆山縣太平鎮的路上,仍不時有泥石從山坡上滾落,提醒著人們去

年這裡曾經發生過的地震。

距離去年“4·20”雅安地震已近一周年,當地還未從災害中完全恢復。 令人欣慰的是,在楊寺廟過渡安置區,曾在地震中坍

塌的“苗苗幼兒園”重新拔地而起,成為當地兒童新的庇護所和遊樂園。

這座新幼兒園的設計師,就是剛獲得2014 年普利茲克大獎、以“紙管”建築及人道主義救助聞名的日本建築師坂茂。 溫和、

儒雅,這是每個人在描述坂茂時幾乎都會用到的詞。 而到了四川,他更是被大家形容長得像“大熊貓”般和藹可親。

 

  3 月31 日,坂茂跟隨項目發起方——非政府組織“微笑彩虹”成員和項目志願者們前往太平鎮,對剛啟用不久的“苗苗

幼兒園”進行考察和驗收。 他拿著相機,圍繞這座126 平米的房屋仔細勘察了一圈。 除了幾處細部加強防水防漏的修改

見,坂茂對幼兒園的完成效果非常滿意。 在現場,他還為每個參與項目的志願者頒發了他親自製作並簽名的證書。

 

“這是我獲獎之後第一件完工的作品,所以來到這裡我特別高興!”坂茂在接受《外灘畫報》採訪時說。

看著兒童們在幼兒園內嬉笑奔跑,無憂無慮的樣子,這位57 歲的日本大叔臉上也一直掛著笑容。

 

▲四川蘆山縣的太平鎮苗苗幼兒園,這是坂茂在獲得普利茲克獎後,第一件完成的作品

 

▲曾在地震中坍塌的“苗苗幼兒園”重新拔地而起,成為當地兒童新的庇護所和遊樂園

 

 

“青年建築師最重要的是要去旅行”

 

  “苗苗幼兒園”已是坂茂在中國實施的第二個災後重建項目了。 早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坂茂就主動聯繫西

南交大建築學院,表示“想為災區做點什麼”。 之後,他帶領日本30多名志願者,與四川當地志願者一同建起了災

區第一座希望學校——“成都華林小學”。

 

  五年後,他再一次向四川伸出了援手。 去年8月,坂茂在雅安考察時注意到,地震後當地兒童缺乏校舍,而

“苗苗”作為民辦鄉村幼兒園,不容易得到政府救助資源,於是他決定重建幼兒園。 10月21日,“苗苗幼兒園”正式

動工,動工時“沒有儀式,沒有宣傳,只是遵循了一個古老的守則:癸巳年壬戌月庚申日,宜動土”。 整個工程歷

時4個月,造價約20萬元。

 

  與“華林小學”類似,“苗苗幼兒園”也是用可回收紙管為主要材料搭建而成——國內僅有的這兩個“紙管”建築,

皆出自坂茂之手。 相比其他建築材料,它們的優勢在於容易取材,價格低廉,便於運輸、安裝和拆卸,且能夠

防水、防火和循環利用。

 

  “微笑彩虹”負責人之一鄒勁光對《外灘畫報》介紹,通俗地說,一根“硬紙管”就好比放大版的捲筒紙紙芯,

但要硬得多,對紙張和膠水的要求也更高。 此外,為了應對雅安頻發的餘震,幼兒園的地基也是按日本標準的

最高抗震級別做的。

 

  與2008年相比,此次工程規模雖小——志願團隊共20人,但團隊卻十分國際化。 坂茂事務所派出的成員來

自日本、波蘭、巴西,他們和中國志願者同吃同住,打成一片。 西南交大建築系教師、青年建築師殷葒對《外

畫報》強調,坂茂不僅看重建築本身,更看重在建築過程中對青年人的教育。 坂茂對青年建築師的建議是: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去旅行,到世界各地去走走,去看好​​的建築,和不同的人認識。”

 

  鄒勁光也提到,“坂茂一直希望兩國年輕人多交流,在工作中通過思維的碰撞互相理解。

“5·12”地震後,在建造華林小學校舍時,坂茂派了30多個大學生志願者,中國當地志願者有100多人。

大家最開始互相看不順眼,差點拔拳相向,到最後工程結束分手時抱頭痛哭,難捨難分​​。”

 

▲新西蘭,新基督城大教堂。

 

  2011 年基督城地震摧毀了塔尖和喬治·吉爾伯特·斯科特設計的大​​教堂的一部分,只剩

下了低處一半的塔,由於修復成本較高,所以2012 年宣布拆除並重新修建,預計將耗資100 萬新西蘭元,而臨時

教堂耗資5 萬新西蘭元,於2012 年年底修建完成。

 

▲女川社區中心外景

 

▲女川社區中心內景

 

 

“臨時與永恆”的轉化

 

  普利茲克委員會在給坂茂的頒獎詞中這樣寫道:“作為一名優秀建築師,他一直用創造性和高品質設計來應對

破壞性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極端狀況。他的建築對於那些遭受巨大損失、流離失所的人們就是庇護所、社區中心和精

神家園。” 這樣的人文關懷,坂茂已持續做了20 年。 1994 年盧旺達大屠殺發生後,時任聯合國難民署顧問的坂茂

提出用硬紙管建造收容所的想法,從此將“紙建築”運用到人道主義救援中。

 

  1995 年,坂茂創立了名為“VAN”(建築師志願者網絡)的非政府組織,每當發生地震、海嘯、颶風或戰爭時,

他都會組織VAN 志願者趕赴災區和現場。 迄今,他們的足跡遍布日本、土耳其、印度、斯里蘭卡、中國、海地、

意大利、新西蘭和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 他告訴記者,“此次獲得的10 萬美元(普利茲克)獎金,我會用作VAN

經費,繼續投身公益。”

 

  在不同的災難現場,坂茂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完全不同的。 “他會根據當地的氣候、資源、材料、居民的需求給

出回應,因地制宜,考察什麼東西最合適,了解當地缺的到底是住宅、學校還是公共設施。”鄒勁光說。

比如,在1995 年阪神大地震和2011 年新西蘭基督城地震後,坂茂選擇重建教堂,讓災民的心靈有所寄託;2011 年

日本大地震及海嘯過後,坂茂察覺到災民連續十幾天待在沒有隱私的公共空間,精神極度緊張。 於是他用白帆布作

成建築隔牆,製成4x4 ​​米的單元隔間,讓每個家庭得到一點隱私和自由;而在雅安,坂茂了解到當地民辦幼兒園沒

有實力靠自身力量重建,才有了重建“苗苗幼兒園”的計劃。

 

  選材上,坂茂也善於就地取材。 在印度,他用當地的竹子和籐編做成建築牆體;在非洲,他把篷布蓋在屋頂上

用來防雨;在中東,他用盒子和箱子作為地基的一部分……坂茂說,他的建築哲學可歸納為“發現問題,並通過設計

來解決它”。 而這種種實踐,是他對這一理念的最好詮釋。

 

  “都說災難面前,人們沒有思考設計的時間,我的觀點卻正好相反——我認為恰恰需要好的設計來應對災難。

我希望設計出良好的應急避難所和臨時住宅,改善災民生活狀況。 ”坂茂說。

 

  他還表示,“雖然是過渡性建築,但若使用得當,這些紙質輕質房屋的使用年限也是沒有限制的。”對於“臨時

永恆”這一建築命題,坂茂一直有自己的思辨。 他認為,鋼筋混凝土建築若設計不當,也會在地震中倒塌,成

“臨時”建築;而紙管建築造得好,可無限期使用,從而成為“永恆”的建築。它還關乎居住者對建築的愛。

如果房屋得到人們的喜愛,它就是永恆的。”

 

▲巴黎,紙質臨時工作時內景(攝影:Didier Boy dela Tour)

 

▲巴黎,紙質臨時工作時外景(攝影:Didier Boy dela Tour)

 

 

“我的建築與國籍無關”

 

  坂茂常年只穿黑色的衣服,偶爾穿白色,讓人不禁覺得,他的生活應該也是極簡的。

而他的建築則如其人,給人單純和純粹的印象。 殷葒認為,坂茂建築的“單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材質上的

單純(木構與紙管),另一個是色彩上的單純(基本是木頭色和白色)。 這種“極簡”美學在日本是很常見的。

MUJI無印良品就以倡導這種生活哲學而為人熟知。 事實上,2012 年無印良品藝術總監原研哉策劃“HOUSE VISION”

展覽時,曾邀請坂茂為其設計一種依賴家具、提供結構支撐的房屋原型。

 

  然而,每當有人提及坂茂建築中隱藏的“東洋性”時,他總是予以否認——“我的建築與國籍無關。”他總是這

樣回答。 今年的普利茲克獎頒布之後,類似的追問又接踵而來。 作為第七位獲得普利茲克獎的日本建築師(前

六位分別是已故的丹下健三、 槙文彥、安藤忠雄、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團隊、伊東豐雄,獲獎人數僅次於美國)

,許多人問,為什麼有那麼多日本建築師得獎? “這和日本國籍沒有關係。它只關乎建築本身。”他答。

以“溫和”著稱的坂茂,同時也是“自我”和“驕傲”的——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風格和屬性,在受到誤會和曲解時,

他的回應是堅定而決絕的,有一種“柔中帶剛”的力量。

 

  坂茂1957 年出生於東京,父親是豐田公司職員,母親是“高級定制”女裝設計師。 小時候,坂茂家住的是木屋,

他喜歡挑選木塊搭建小玩意兒。 那時,他就希望自己成為一名木匠。 東京藝術大學畢業後,坂茂隻身前往美國追

尋自己的建築夢。 日後,他總是強調,自己是在美國而不是在日本接受了建築學習,以此作為對他作品中“東方氣

息”的反駁。

 

  上世紀80 年代初,坂茂在南加州建築學院和庫伯聯盟(Cooper Union)的建築學院求學,師從美國建築大師

約翰·海杜克(John Hejduk)。 但他個人最欣賞、受影響最深的,還是已故芬蘭建築師阿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

 

  1986 年,坂茂從美國留學歸國,擔任阿爾瓦·阿爾托紀念展的會場設計師。 由於經費有限,他沒法使用木材布展,

他靈光一現地想到用紙管代替展館內牆、天花板及展示台。 這次經驗讓坂茂意外發現紙管的強度遠超過想像,從此對

紙管的運用也一發而不可收。

 

  坂茂的設計覆蓋私人住宅、企業總部、博物館、音樂廳和其他民用建築。 他在東京、紐約、巴黎都設有工作室,

著名作品包括蓬皮杜梅斯中心、日本埼玉市的“裸宅”、“游牧博物館”(Nomadic Museum)等。

 

  最近,他在上海靜安嘉里中心的廣場上為意大利餐廳calypso 設計了外觀——靈感來源於旁邊的毛澤東故居。

“我想讓建築在外形上與毛澤東故居形成統一和諧的風格。”他說。

 

  坂茂認為,建築不在好壞,重要的是“身份”(identity)。 “好建築應該不同於其他建築,有自己特徵。這就是

一種身份。”因此,他並不在意其他建築師在做什麼,而是選擇在自己的領域中精益求精。

 

▲上海世博會日本產業館

 

▲紙屋外景(攝影:Hiroyuki Hirai)

 

▲紙屋內景(攝影:Hiroyuki Hirai)

 

 

“我的創作與環保無關”

 

  2012 年中國建築師王澍獲得普利茲克獎後,一度被質疑“雜耍中國建築符號”,反而缺乏以人為本的建築理念,忽略了

生活者居住其間的舒適性。 在這一點上,坂茂似乎站在了王澍的反面。

 

  “設計師不該用文化背景來限製或標榜自己,或附和某種文化。內心有傳統文化,就讓它有;吸收了西方文化,就讓它

吸收,並讓它們發生自然的化學反應。”殷葒表示。 在這一點上,“坂茂和伊東豐雄的作品有類似之處。他們的建築都比較單

純。不特別追求新奇和形式主義。”

 

  但坂茂獲獎也並非毫無爭議。 去年,伊東豐雄獲普利茲克獎,時間上正好在他完成日本3·11 地震災後重建項目

“Home For All”之後—— 原先多年陪跑,甚至落後於自己弟子妹島和世的他,在表現出人道主義關懷後立即得獎,引發不少

好事者揣測。

 

  而今年,本來就以“人道主義”著稱的坂茂獲獎,引發了一些西方建築師的質疑:難道,普利茲克變成了一項“政治正確”

的獎項? 建築師扎哈哈迪德的合夥人帕特里克·舒馬赫質問,“是不是說,那些想得普利茨克獎或者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

就得在自己的東西里混上點人道主義關懷呢?”

 

  就讀於英國諾丁漢大學建築環境系的銘蔚認為並非如此。 她寫道:“普獎並沒有變為公民建築獎,坂茂的人道主義標籤

也不會反過來成為評選時刻意規避的一條。”

 

  銘蔚還寫道,在2013 年的一次TED 講座上,坂茂自豪地說,在節能環保這樣的概念被炒作起來之前,他就已經致力

於紙質建築的研究了。 在採訪時,他也表示:“我的創作與環保無關。現在環保成為了一種潮流,我對它不感興趣。”

 

  這也證明,坂茂本人的出發點並非是字面意義上的“人道主義”或生態環保意識,而是出於一種“實驗性”——無論是紙

建築、複合竹建築,還是木結構建築,坂茂的世界是自我命題,再解決問題的世界。 而普利茲克獎章背面銘刻的拉丁文

“fimitas, utilitas, venustas”(“堅固、適用、美觀”)代表了一座優秀建築的評判標準。 無論從哪一點,坂茂獲獎,都是

實至名歸。

 

  對於這種說法,曾兩度擔任普利茲克評委的坂茂自己倒不以為然,反而大方地說:“建築師的社會責任不是潮流,

而是一場運動——潮流是短暫的、稍縱即逝的東西,但運動不是。

 

【文:王奇婷編輯:戴旺財圖片提供:坂茂建築設計事務所、微笑彩虹項目組】

 文章轉載至http://www.bundpic.com/2014/04/54605.shtml

 

 

 

 

 

本公司提供各式工業用紙管批發,歡迎您與我們聯絡唷!!

 

請填寫您的 E-Mail :